中国-上海合作组织职业技术教育合作中心在津成立掌盘策略
9月2日,中国-上海合作组织职业技术教育合作中心(以下简称“合作中心”)在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正式成立。上合组织国家职业教育发展智库、上合组织国家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基地、上合组织国家职业教育装备研发推广联盟同期揭牌。
合作中心的成立是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天津峰会的重大成果,是中国职业教育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深化上合组织国家交流合作的重要举措,将围绕拓展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合作路径、推进上合组织国家产教融合纵深发展、开展技术技能人才国际培训、深化职业技术教育合作研究、提升职业技术教育教师能力、推进职业技术教育国际认证与标准建设等六大重点任务,着力扩大各国学术交流和教育科研合作,推动教育资源和人才资源的共享优化,推广中国职业教育标准和模式,为提升上合组织国家职业技术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建成“上合组织国家职业技术教育交往中心”作出积极努力。
展开剩余89%上合组织国家职业教育发展智库是“合作中心”秘书处筹建的国际职业教育高端智库,由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等9个国家的58名专家成员组成,智库秉持“上海精神”,聚焦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开展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专题研究和咨询服务,助力中国职业教育为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上合组织国家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基地践行“职教出海、师资先行”核心理念与实践纲领,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为主导,联动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协同推进师资培养培训项目,着力提升上合组织国家技术技能人才和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技能。
上合组织国家职业教育装备研发推广联盟由1个研究机构,25个企业理事单位,27个院校理事单位组成,旨在建立广泛认可的职业教育装备标准与认证体系,开发高质量职业教育装备与教学资源,构建一个开放、协同、创新的国际化合作平台,目前,联盟研发生产的40余套职教装备已在哈萨克斯坦、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院校投入使用。
“中国-上海合作组织职业技术教育合作中心落户天津,是落实习近平主席在上合峰会期间重要讲话精神的务实举措,也是践行‘上海精神’的具体体现。中心致力于为上合组织国家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为上合组织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撑。”天津市教委副主任罗延安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下一步我们将主要聚焦4个方面工作:构建高水平的职业教育合作体系,与上合组织国家共同开展课程建设、师资培训和标准对接;加强产教融合,在数字经济、新能源等领域开展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搭建产教融合平台,面向技能人才开展实习实训,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精准对接;大力推动鲁班工坊建设,加强与上合组织国家的职业教育合作。未来,我们将以务实高效的工作推进中心建设,为上合组织国家共同迈进现代化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撑掌盘策略,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天津贡献。”
习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推动上海合作组织更好发展,中方始终讲求一个“实”字。未来5年,在成员国建设10所“鲁班工坊”,提供1万个人力资源研修培训名额。
对此,天津市教委职教处处长李力表示,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讲话为全国职业教育战线工作者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下一步天津将继续秉持互学、互鉴、共建、共享的原则,进一步优化鲁班工坊全球布局,完善鲁班工坊建设运营标准,完善产教融合合作机制。未来鲁班工坊要走高质量建设,可持续发展道路,希望把中心建设成为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范式之一。
中国-上海合作组织绿色产业合作平台在天津子牙经济技术开发区揭牌启动
9月2日上午,中国-上海合作组织绿色产业合作平台在天津子牙经济技术开发区揭牌。
该平台将发挥深化对话沟通交流、推动务实项目合作、加强绿色标准对接等多方面功能。揭牌仪式上还发布了《上海合作组织国家绿色产业发展和合作报告2025》,并开展了重点合作项目签约。
“巴特肯州绿色能源+绿色农牧产业园”项目签约方、吉尔吉斯第一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卓若·玛买提艾山介绍说,此次合作主要围绕投资建设能源和农业产业园展开。他表示,中国在绿色能源发展领域具有显著优势,签约方计划在环保改善、污水处理、绿色能源规模化等多方面展开更多领域的合作交流。
友好园区合作项目签约方、巴基斯坦拉沙卡伊特别经济区开发管理有限公司签约代表林柏表示,此次项目签约内容涵盖人才、政策、招商等方面;后续将大力推动境外跨境贸易、物流等方面的发展。
天津子牙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赵爽说:“我们将聚焦‘城市矿产’开发、再制造产业发展、再生资源跨境流通等领域,推动中国上海合作组织绿色产业发展合作区建设,搭建新型工业化产业承接平台和综合物流枢纽平台,拓展再生资源跨境流通,深化与上合组织国家园区间合作,畅通循环经济产业国际合作交流渠道,构建上合组织国家间再生资源产业生态。打造大型城市绿色治理和循环经济发展的中国方案,提供绿色低碳发展模式的实体样板。”
天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刘涛表示,未来,本市将持续充分发挥天津的政策优势、产业优势、承接载体优势,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的指导下,全力推进绿色产业合作平台建设,与上合组织国家各界互学互鉴、互帮互助,深化对话沟通交流、开展联合课题研究、推动务实项目合作、强化信息资源共享、加强绿色标准对接、组织人才交流培训,推动绿色产业融合发展,与上海合作组织国家携手,在彼此成就、共创未来中,共同迈向现代化。
目前,绿色产业正逐步成为上合组织国家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中国将继续与各成员国携手,共同推进绿色、高质量、可持续的上合发展新格局。
南开大学循环经济与低碳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王军锋介绍说,平台建设将为上合组织国家创造绿色产业巨大发展机遇,通过合作打造现代化绿色产业体系,共同打造上合组织国家绿色发展命运共同体,支撑上合组织国家绿色发展目标实现。平台建设不但成为上合组织绿色产业共同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而且也将为全球南方国家绿色发展进程带来积极影响。
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数字经济合作平台正式揭牌
9月2日,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数字经济合作平台在天津揭牌成立。该平台以服务国家外交大局、弘扬“上海精神”为基本定位,推动与上海合作组织国家构建多层次合作生态,促进数字经济领域国际合作。
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数字经济合作平台涵盖三大任务,即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部署、服务上合组织国家数字合作、服务区域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该平台是落实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精神与《上合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关于加强数字经济发展的声明》任务要求的重要成果,围绕数据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数据标准协议互认、数字人才培养、数字技术研发等重点方向,持续深化我国与上合组织国家数字经济领域国际合作。
国家数据发展研究院院长胡坚波表示:“面向上合组织各国家的资源禀赋不同、产业特点不同,我们会利用合作平台来谋划一批标志性项目和一些‘小而美’的民生项目,这样可以惠及到整个上合组织国家的各个群体百姓,也更好的增进人民福祉,能够在数字经济时代促进释放数字红利和数据动能,然后来促进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市数据局副局长周胜昔说:“我们归结起来有三个服务、三个出海、三个‘通’和三个‘一’。三个服务即服务国家总体战略、服务区域发展、服务天津数字经济发展战略;三个出海即数字基础设施出海,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出海,还有数字技术和数据标准出海;三个‘通’即数据基础设施硬联通,数据标准软联通,数字经济新联通;三个‘一’即一个完整的工作机制,一个常态化上合组织数字经济合作论坛,一个数字经济合作先行区。”
信创海河实验室主任龚克说:“作为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数字经济合作先行区的成员之一,信创海河实验室要承担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数智化应用联合实验室的建设,所以我们一定不负党中央、国务院对我们的希望,把信创海河实验室建设成为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数字经济合作先行区的重要亮点和有力支撑点。”
近年来,天津着力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获批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平台经济规模达到6000亿元,国家超算互联网平台正式上线,超算算力占全国比重达20%。帕西尼在津建设全球最大具身智能数据工厂,每年可生产高质量数据2亿条,与上合组织国家围绕智慧城市、产业数字化转型、跨境电商等方面深化交流合作,中巴汽车产融数据综合服务平台等一批项目落地建设。
未来依托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数字经济合作平台掌盘策略,将推动跨境数据流动、人工智能应用、智慧城市建设、数字贸易等领域取得一批实质性合作成果,推动平台经济服务模式“走出去”,充分发挥我国在数字经济领域的先发优势,促进创新解决方案和运营模式在上合组织国家城市间的共建共享。(记者|苑美丽 段玮 田巧梅 摄影|戴涛 吴涛 刘乃文)
发布于:北京市粤有钱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