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过这种感觉?有些演员看起来面熟掌盘策略,换部剧演个新角色,照样能认出来,但就是想不起来名字。就像在街上碰到个老朋友,话到嘴边卡壳,心里急得直想拍大腿——赵君,就是这种演员。
他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算下来已经有39年的演艺生涯了。几十年来,他几乎没传过什么绯闻,连综艺节目都很少参与,除了作品中的角色,很少能见到他本人。虽然演了六十多部戏,但要是问起“赵君是谁”,大多数人还是会愣一下,最后才补上一句:“是不是演过那个谁?”
我第一次对他有印象,是在《戈壁母亲》里。他饰演的郭政委,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英雄人物”,反而有点接地气。记得有一场戏,他和战士们蹲在地上吃饭,边扒拉面条边聊家常,袖口磨破了,嘴角还沾着点面渣——这细节让人觉得,“这哪是演的,简直像部队里真实的政委。”这角色的光芒,连当时的男一号巫刚都被压得有些黯淡。观众讨论剧情时,都会绕不开一句话:“郭政委今天又说了句大实话。”
展开剩余78%再往前一点,他在《鹤岗矿区抢劫大案》中饰演刑警的那场追逐戏,也深深印在了我脑海里。那时他追嫌犯,跑过满是煤渣的巷子,鞋子陷进泥里,他没空拔出来,干脆光着一只脚继续追,脚踝被碎玻璃划破了,疼得龇牙咧嘴地骂了一句“狗娘养的”,声音都带点跑调。这种狼狈中带着狠劲的表演,比许多现代警匪片里的“耍帅式追逃”要真实得多。当时看完,只觉得“这个演员真是豁得出去”,不过回头一想,还是记不住他叫什么,只记得“那个追贼追得光脚的警察”。
这种“角色比人红”的现象,在娱乐圈其实挺常见的。就像李雪健老师,演焦裕禄让人泪目,演《水浒传》里的宋江又让人爱又恨,但他本人除了宣传,很少露面。有次在颁奖典礼后台,有人和他说话:“您是……李老师吧?”他笑着点头:“是我,您认错人不怪您,我这张脸,没角色好记。”
对比现在的一些演员,刚演个配角就忙着上综艺,今天晒机场照,明天发健身照,名字倒是家喻户晓,但要问起他的角色,大多数人只能想起“那个总上热搜的”。这就是一个误区:很多人认为“红”就是知名度高,流量大。但其实,能在观众心里留下印象的,始终是那些让角色“活”起来的演员。赵君演反派时,眼神里的算计不是通过挤眉弄眼表现出来的,而是像藏了个钩子,盯着他看,就会觉得“这个人肯定在打坏主意”;而演正面角色时,又有种憨直感,哪怕是随便说句场面话,观众也会觉得“他心里真这么想”。
近些年,赵君主攻职场剧,演得有模有样,不是财务大佬就是HR负责人。在一部剧里,他演公司财务总监,开会时戴着老花镜,手指在报表上点来点去,说“这个报销单谁填的?小数点错了三位,拿公司钱当大风刮来?”语气不重,但眼神扫过全场时,那股老财务的严谨和不容置疑,让旁边的年轻演员不自觉地坐直了身子。有人说:“他演的就是我们公司财务总监本人。”可问起演员名字,大家还是会说:“就那个戴老花镜的老头,演得特像。”
《密战》里,他演刑警队长秦峰,有一场戏至今让我印象深刻。他重伤靠在墙上,杀手隐藏在暗处,战友就在不远处,一旦暴露就会危险。他瞅准机会,慢慢伸手去捡地上的枪,动作缓慢得像慢镜头。当子弹打在他胳膊上时,他疼得身体一抽,但硬是没喊出声,反而咧嘴笑了——那笑容里有痛苦、有算计,还有一股“想动我战友,得先过我这关”的狠劲。有人采访他时问这场戏难不难,他答:“不难,我就想着,如果我真在那个情境下,肯定也会这么干。”
在《边水往事》里,他演陈会长,一个眼神就能让人看出角色的深藏不露。他坐在茶馆里喝茶,手指摩挲着茶杯边缘,不说话时,周围的空气仿佛都凝固了。但一开口,每个字都像砸在地上,掷地有声。这种演技,不是通过技巧堆砌出来的,而是把自己融入角色,像拼图一样重新组装。
有人说他的眉间有个特别的印记,像个小小的符号,看剧时总会注意到,可就是记不住名字。其实这也没什么不好,演员的价值从来不在于名字是否被记住,而在于角色能在观众心中活多久。赵君已经演了39年,60多个角色,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脾气和故事,就像在观众心里种下了一片树。或许你记不住种树的人,但每次经过时,依旧会想起那片树荫曾给你带来的安慰。
如今娱乐圈里,很多演员忙着在镜头前“刷存在感”,反而忽略了表演的本质。而赵君这样的演员,更像是演艺圈的“隐形人”,他藏在角色背后,把所有的光芒都让给了戏里的人物。正是这些“隐形人”才让作品更有质感与温度。或许某天你再看某部剧,指着屏幕说:“这不是那个谁吗?演得真好。”即使还是叫不出名字,但对他们来说,这或许是最好的认可。
发布于:江西省粤有钱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