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效破解大面积草坪、水塘蚊虫灭杀难问题配操盘,近期,南沙产业园管理局联合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将农业植保无人机改造为智能灭蚊系统,在庆盛园区开展了精准消杀作业。
这是低空科技在蚊虫防控领域的试点应用,有效结合先进科技与园区卫生服务,全面提升蚊媒传染病防控效能。
政校合作创新,农业无人机“跨界”出击
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简称“两热”)疫情正影响园区生产和生活环境。传统人工消杀存在覆盖范围有限、作业效率不高等问题。零散、隐蔽的积水杂草区,人工排查难度大,恰恰成为蚊虫孳生的“温床”。
面对这一挑战,产业园管理局与港科大(广州)凭借高校在低空经济领域的技术积累与科研优势,将农业无人机改造为高效智能的灭蚊装备。改造后的无人机能够依据不同地形和环境实现智能调整,实现对各类角落的全面覆盖和有效消杀。
听懂指令、自主作业 这波操作太牛啦配操盘
项目成员李同学介绍“在庆盛大道天桥下的驱蚊喷洒任务,是我们课题组农业无人机算法技术的首次公开应用”。
其核心在于引入“多模态视觉-语言导航(VLN)模型”,让无人机真正理解人类的指令。
比如,工作人员只需说:“去庆盛大道天桥下那片草坪”,无人机就能自主生成航线、飞往目标,并实时用自然语言汇报进度:“已完成85%,剩余药量还可覆盖1200m²”。
实现无人机全自主作业的关键,在于后台AI系统同时完成了这三项任务:
第一,基于多日蚊虫密度热力图,自动标记高风险区域为深红色,并规划出最优航线,最大限度节约药剂与电量;
第二,飞行期间,机载视觉网络持续监测地面情况,如发现人群聚集或车辆经过,立即重新规划路径,主动避开人类活动区域;
第三,执行任务时,系统实时估算已喷洒面积与总体任务量,结合当前电量与药液存量,预判剩余作业能力。若药液不足,会提前发出“建议返航补药”的语音提示,并在控制界面显示具体原因,如“电池34%,药液18%,预计无法覆盖剩余2.1公顷”。
这次试点不仅是技术与传统消杀的结合,更实现了蚊虫防控从“被动应对”到“主动治理”的跨越。随着低空经济持续发展,庆盛园区正在用科技力量构筑更智慧、更宜居的环境。
南方+记者 任燚
通讯员 南沙产业园管理局
配操盘
粤有钱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